推荐产品
信息“随手”被泄露 你的网上行为安全吗?
“互联网+”时代,我们的生活逐渐与互联网密不可分,用滴滴或快的打车,在网上订餐购物,用微信预约挂号,下载金融软件炒股……这些行为大大方便了我们的生活,但在实现这些行为之前,我们必需要做的第一步,是告知对方自己的个人信息。
这个过程中,我们的网络行为是否安全,信息会不会被泄露,都是潜藏在互联网所提供的便利和快捷的背后常常被忽视的问题。
第一道“防火墙”不可小视
在新华网推出的“你的网络行为安全吗”互动调查中,我们能看出,随着互联网在生活中的普遍应用,绝大多数网民已经具有了基本的网络信息安全意识。
有38.87%的网友选择“数字、字母、标点等多种字符复杂组合”设置密码。选择复杂组合来做密码,无疑增加了不法分子窃取密码的难度。但同时,有 37.12%的网友选择“多账户使用同一密码”在网上聊天、购物、搜索信息等等。我们在网络上的每一个行为几乎都需要注册、登陆,每一个人在网络上都不只 有一两个账号和密码,因此,多用户使用同一密码这一现象虽然带来很多风险,但由于便于人们使用而广泛存在。
与此同时,有70%以上的网友只有在遇到安全问题的时候才会更换密码,只有不到10%的网友有定期更换密码的习惯,而从来不换密码的网友占五分之一。
由于在日常网络行为中我们已经习惯了密码的存在,因此对密码的重视程度因习惯而或多或少有所轻视,但密码毕竟是我们网上行为的第一道防火墙。
信息“随手”被泄露
从调查数据中可以看出,在使用网络的过程中,人们都或多或少有过“打开陌生人发送的链接或文件”“随意下载手机应用”“随意连接无线网”“随意填写个人信息”“随意扫描二维码”的行为,仅有不到30%的网友表示以上行为都没有发生过。
而在进行网上支付时,有超过30%的网友不会仔细辨认支付页面的地址,并且有22%的网友使用过无密码wifi进行网络支付,并且30%以上的网友没有使用公共计算机支付后消除上网痕迹的习惯。
随手填写的信息,随手打开的数据,如果不仔细检查分辨,就难怪被“随随便便”的窃取走了。
免费wifi猫腻多
面对公共场所免费wifi时,你是否能禁得住免费的“诱惑”?调查显示,有超过50%的网友都会选择连接,并在浏览网页之外,使用qq、微信等即时通讯工具。
然而2014年全国8万个公共Wi-Fi热点的抽样调查结果显示,有21%的公共热点存在风险,其中绝大多数Wi-Fi热点加密方式不安全,包括黑 客在内的任何一个人都可以侦听到该局域网内的数据通讯,如账号、密码、个人信息等。免费的Wi-Fi受到黑客攻击导致个人隐私泄露,网民可能在一无所知的 情况下,个人信息就早已“公诸于众”了。
如果在免费wifi状态,只访问显示https和安全锁标识的网站,可以让个人信息安全指数大大提升。使用https访问网站时,输入的帐号密码和 交易信息都是加密传输的,黑客窃取了也没用,是不能破解的密文。在移动时代,网站也应该提高安全防护措施,为自己的网站安装SSL证书,实现https加 密,保障用户信息安全。使用国内沃通CA的多域名免费SSL证书,可以零成本启用SSL加密,不用额外付出,就可以让网站安全“高大上”起来。
“责任条款”缺少监督
面对用户信息保护和责任条款时,有63%的网友认为这是“霸王条款,看也没用,直接同意”,有22%的网友表示“看不懂,从来不看,直接同意”,仅有15%的网友会“仔细阅读,合理则继续注册和下载”。
用户信息保护和责任条款之所以会成为“一纸摆设”,也许是网民的无奈之选。个人信息在使用软件的过程中,并非使用软件必要条件,但不同意告知信息的话就是不能使用软件,这样霸道的不对称关系,需要为网民建立一个便捷的反馈渠道,形成对网站或软件开发商的监督。
在保护个人信息安全方面,不但需要政府加强管理和约束,提升网络安全环境,打击非法骗取个人信息的行为,还需要网民自身提升安全意识,共同维护良性的网络环境。